满足了甲方的所有要求又怎样?

厉害了
管理0

设计师在学校学了一肚子理论,柯布萨摩耶,安腾棕熊,色剂马……
设计师满怀理想冲进设计院,连续加班5年,被甲方爸爸连虐5年,柯布萨摩耶,安腾棕熊,色剂马的建筑梦想都还给学校了,
只想着尽量满足甲方提出的所有要求。
要偷面积是吧?我们能弄出除了卧室全是阳台的房型;要做紧凑型是吧?我们50平米能干出三房来;要托斯卡纳风格是吧?……等等,你们是高层建筑……恩,高层托斯卡纳也能做!



So what?


甲方提出了1,2,3,4,5……18个要求,你加班加点,绞尽脑汁,拼了老命终于把这18个要求都满足了,你以为甲方老爷就满意了?
有大概率,甲方老爷一看,这是什么鬼?这家设计院不行,换一家……

真的是设计师不行?
还是甲方不行?

其实都不是,如果硬要说,那就是人不行。人,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。
得到梁宁的产品思维课,有个最典型的案例是这么说的:

有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要研发一款新的智能音箱,于是找了一批潜在用户来参与用户调查。研讨会上,厂商问潜在用户,我们有两个选择,黑色的和橙色的,你们喜欢哪一款?大家都表示喜欢橙色的。研讨会结束后,组织者说,为了感谢大家参与,这里有些样品,你们自己带一个回去吧。潜在用户们都挑了黑色音箱带回去了。

用户说喜欢橙色音箱的时候,是真心的。用户带走黑色音箱的时候也是真心的。

这就是典型的用户思维。


建筑系设计系都不教用户思维。灌输给设计师们的都是柯布萨摩耶,安腾棕熊,色剂马……
我不是说他们不好,他们参与设计的出发点跟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项目不一样。我又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,讲流水别墅的。访谈中,流水别墅的女主人回忆起赖特给他们家设计别墅时的经历。老太太说当时电冰箱刚开始进入家庭,她跟赖特说他们想要在厨房里面放一台电冰箱。赖特思考了很多天,最后告诉她,我允许你们在厨房里有台电冰箱。
当我们从建筑师转行做了产品设计,也是在不断的教训中明白了一些道理,再回头看建筑设计,有了不一样的认识。


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被这种设计观点给带偏了。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之后,又会跳转到满足甲方老爷一切要求上。这又掉进另个一个坑。
甲方老爷在提那18个要求的时候,是按照18个点的方式提出来的,而从来没有想过把这18个点连成片,会是个什么样子。说得再清楚一点,这18个点可能本身就是矛盾的。


就像这张著名的图片里,甲方那18个要求里面很可能在红黄蓝三个圆里面都出现了,你看他们三者的交集上就写着 不存在 三个字。


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原则是,问用户要什么,都只能听听而已,用户说什么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要看用户怎么做。前面智能印象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方法,他们肯定将颜色定为黑色啊。有时候,这个用户行为反馈可以通过在用户界面埋入数据检测点而达成,通过数据分析,看用户跟倾向于点击哪一个按钮。


我们现在做SaaS开发也是一样的,我们聆听会听用户的意见,但也会仔细分析用户的意见。例如,曾经有家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说,工时填报只精确到小时是不够的,应该精确到分钟,例如给甲方老爷打了10分钟电话,就要能够记录下10分钟。我们想了半天,他是老板啊,他不会来填工时的,这根本不是用户需求。所以,我们并没将填报单位精确到分钟。
事实上,就算是让员工以小时为单位,将工时填报到项目上,很多员工都不愿意。鉴于很多设计公司在分配方式上都是采用提成制,我们就开发了工时制-提成制的切换,让公司管理者在无需员工填报工时(无需员工参与)的情况下,也能获得项目和公司运营的实时数据,这就大大降低了Time-cost的使用门槛。现在已经有设计公司在员工不参与的情况下,开启了Time-cost的数据化运营管理,并且看到了实时的效果。
反观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其实也是一样的,甲方提出的要求,一定要过滤之后发现他们的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,再动手,才能做到事半功倍,否则,就像西西弗斯悲剧一样,不停地循环改图。

我们还得清楚,用户提的要求,并不一定是需求,重要的是要满足需求而不是要求。另一个著名的段子是这么说的:

客人来买电钻,他要的是墙上有洞,而不是电钻。
电钻是要求,而墙上的洞,才是需求。


说到建筑设计满足用户需求,我倒觉得库哈斯设计的的Maison Bordeaux是个正面案例,这才是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设计。使用者行动不便,那就让地板动起来吧。




图片来源 archdaily.com


忍不住还是要给个反面案例,哈哈,范斯沃斯住宅。心疼女主10秒钟。这事儿估计双方都有责任。



洞悉用户需求,才是产品以及建筑设计的终极大法。
这很难,但Time-cost会持之以恒,为设计公司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,为设计公司管理增效减负。
在探寻过程中的心得,我们也会持续分享,希望能够对设计师们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