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问我最合适的提成比例了,方向不对!

超级管理员
管理0

跟设计师们聊到设计管理,大概就是两方面的事情:


  1. 干活

  2. 分钱


本来设计管理远不止这两件事,但既然大家都把火力集中到这里,尤其是后者,那我也就多关注一下。


总有设计公司的朋友找到我们,说是想要解决合理化员工薪酬的问题。然后就一直问我们,

  • 室内设计提成比例多少合适?

  • 规划设计项目提成多少合适?

  • 广告设计提成多少合适?

  • ……


我们的社群里面,也有很多朋友相互之间讨教经验,到底提成多少合适。

还有更具体的,例如

  • 方案设计,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应该各占多少比例?

  • 参与项目设计中的各个专业,应该分配多少比例?


我以前还在做建筑师的时候,同行相遇,最喜欢相互打听的也是这些问题。

我自己也一样。


转行做设计管理在线应用开发之后,我逐渐地对这一类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。

总有人来问,那我会说,

每家的情况都会非常不一样,只有根据自家的情况来决定……


有时候被问急了,我只有出绝招:

这是死胡同,方向错了,走不通的!


共识机制


先说为什么要提到“共识机制”。

我们为什么总要问提成比例?那就是想要在公司和设计师之间,建立共识。在这个合作机制下,公司和设计师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好好干活。大家集中精力干活,不要在“分钱”这件事情上消耗过多的精力。

我们可以通过对“共识机制”的解读,来看看为啥“提成比例”没办法借鉴,甚至是压根走不通。


“共识机制” 是最近非常火的区块链领域的专有名词,其实也可以用来说明设计公司薪酬制度中的重要问题。



所谓“共识机制”,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,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;对一笔交易,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,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。

再通俗一点来讲,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、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、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,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,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。



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。


我们尝试把这个移植到设计行业,那就是:


一套薪酬机制,让公司和设计师都能清楚地知道,自己在设计工作中取得什么样的回报,减少交易成本,提高公司效率。


如何达成?


什么样的机制才可能达成共识?


直接说结论,必须简单。


为了说明只有简单的机制才能达成共识,我们可以先看看复杂的机制能不能运行。


如果您在电脑上搜索一下 “全国建筑设计劳动(工日)定额  ”,就能找到一份非常详细的文件。凡是在问我们“什么样的提成比例合适?”的朋友,也可以去看看这份文件是否能够帮到您。

你大概率能找到这个“2015年修编版


这个定额中的分配逻辑大致是这样的:

项目-阶段-专业-工序,按照这个层级往下分各种比例。


因为项目情况可能会很不一样,所以需要对每一种项目作出对应的细分。

那就开始对项目分类:

先按复杂程度来:

您会看到一个很大的表格:



表格还有说明:

注:超大型建筑工程指80001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建筑,大型建筑工程指20001-80000平方米的单体建筑,中型指5001-20000平方米的单体建筑,小型指5000 平方米以下的单体建筑。


遇到具体项目的时候,想想大家能不能就项目到底属于这个表格的哪个位置迅速达成一致?


如果这个达成一致了,接下来是各个设计阶段的比例划分:



下来就是专业细分,太多了,只给两个例子意思一下吧:


然后把前面两个维度交织一下,就能得到更多的表格。为了避免太晕头,也只截取其中两个意思一下:


然后还有每个阶段,每个专业下不同工序之间的工作量拆分:


注意,如果你还没有晕掉的话,你会发现这还只是“采暖区”的,后面还有“非采暖区”的,同样这么多表格……


有了这一堆基础数据之后,就还可以继续细分了,按照项目类型来:

有多少类型?看看目录吧:




我只能说,穷举法会把人累死的……而且,建筑类型其实无法穷尽。

这样之后,生成了更多的表格,我还是截取一个感受一下吧:


为了说明真的无法穷尽,我们可以看看《定额》的总说明:


(九)、本定额不包含绿色建筑设计、BIM技术应用、改扩建项目设计、室内装修设计、特殊声学设计等专项设计和其它技术服务。


好的,建筑设计本身的很多内容都无法包括进来。

更何况,景观,室内,规划……?

广告?品牌设计?

继续穷尽法细分?


你会发现,这条路真的走不下去。


如果一个共识的基础是就128个参数达成一致,几乎就无法达成共识。设计师心里也很清楚,那128个参数都是公司来判定的,那就只是单边认知。

说白了,设计师就会认为,我的薪酬参数完全是公司说了算,而且是在工作做了之后再说,本质上,收入是没有保障的。

其实,压根就没有员工相信,公司会花那么多精力去为每个项目确定那么多的参数。

其实,公司领导的确也没那么多精力去确定那么多参数,最后果然都变成一拍脑袋就定了个大数。


没有共识的合作,效率很低。


还有一些问题


即便是通过穷尽法,规定了每一种类型的分配比例。

如果对于各种建筑类型都有了明确的分配比例。这意味着,同一类型的设计项目,其人力成本占比是一定的。我们知道,人力成本是设计项目中所有成本中占比最大的,这也就意味着,同一类型的设计项目,总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是一定的。由此可以得出,同一类型的项目利润率都是一样的,难道从经营角度来看,真的就是项目类型就能决定利润率?跟具体的项目,或是跟甲方有没有关系呢?公司内部管理的效率差别又在哪里呢?


时间因素?


提成还有个更大的问题,没有时间因素。

一笔5万的提成,是一个月做完的,还是一年做完的,区别很大。

我们也都知道,一个设计要折腾多久,是设计师能决定或者说控制的吗?

还就这5万的提成,如果项目跨年。这5万中间到底多少是去年的,多少是今年的?如何锚定?

成本中心 VS 利润中心


成本中心是责任会计中的责任中心之一。指对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负责的责任中心。成本中心对其所从事的活动享有成本决策权。因不负责产品或劳务的销售,它的业绩与销售收入或利润无关。成本中心的目标或以最低的耗费完成既定的产量;或在预算既定的前提下增加产出。
百度百科


利润中心是指在一个责任中心,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,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,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,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,那么,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。
百度百科


你会发现,对设计师的项目管理,应该是成本中心,而非利润中心。因为设计师对项目利润没法负责,也不应该负责。对应的,设计师的成本也跟公司的收入没关系。

收入由合同额和合同完成进度来决定,这些指标应该是公司管理层来负责的。对管理层的管理才应该是利润中心。


计划和实际发生


作为项目的经营控制,本来就应该有两组数据:计划值和实际发生值。我们设定计划值,然后不停地用实际发生值同计划值进行对比,以矫正当前的资源利用状态。

在“提成制”思维中,你会发现管理者们把这两组数据变成了一组。计划就是实施值;实施值也是计划值。这也就完全放弃了过程控制,当你发现结果不对的时候,这个问题可能已经存在很久了。



共识基础必须简单


我一直都在强调,作为工作量统计,最靠谱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工时。


员工成本=工时*时薪


确定成本的参数,一下子从128个缩减到2个。

需要双方在128个参数上达成共识,几乎不可能。只探讨两个,简单了很多,可行性高了很多。

要记录,决定和核对这两个参数也不容易,但总比记录,决定和核对128个参数容易多了吧。


只有简单,才能达成共识。


复杂就一定不能执行吗?


当然能执行,大多数设计公司都是按照各种细分比例的方法来做的,也能做。

只是,不好招人而已。

是的,“我们的方法没问题,只是招不到人而已……”


趋势


随着95后设计师进入职场,提成比例这个东西对他们更是没有吸引力了。要招到好的设计人才,唯有提高底薪在设计师总体收入中的比例。这就是走向定薪制。

在定薪制下,员工投入的时间,就是成本。


而共识机制的终极形态,就是把定薪写进劳动合同,一切都会慢慢走向正规化。


作为设计管理者的您,准备好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