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产工比的概念:
产工比=员工产值/员工的人力成本
我们知道了员工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产值的算法,也知道了员工人力成本的算法:
员工人力成本=员工时薪*工时
员工的时薪由预期年薪推导得出:
时薪=预期年薪/2000
而预期年薪是由公司HR评估,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个确定的数值。所以员工的人力成本就主要受工时的影响了。
说到工时填报,很多设计公司的管理者就会很为难——因为不相信员工会据实填报。
这一期我们就来讲讲,如何以博弈的方式,保证员工填报的工时是真实且准确的。
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:
设计师的工时是一个主观数据,而不是客观数据。
什么意思?就是说,员工每天在某个项目上花了多少时间,只能是员工的主观感受。就算是公司弄了个摄像头盯着员工,你也无法判断他坐在那里,究竟是在思考哪一个项目的事情,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。所以,工时只能靠员工填报,不能自动获取。
员工填报工时,无非就是两种异常情况,一种是故意多填,另一种是不填或是故意少填。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。
如果员工故意多填,就会造成他的人力成本增高。根据产工比的计算公式
产工比=员工产值/员工的人力成本
分母变大了,产工比就会变小。
我们就能在员工报表中,以产工比排序,看看哪些人的产工比是最低的,
这些人,是不是应该把预期年薪往下调整一些?亦或是,下次裁员的时候,是不是优先考虑这部分员工?
只要把这个信息清晰的传递给员工,我想,员工是不会故意多填报工时的。
如果有员工故意少填,那就更简单了。例如上一篇提到的Jerry, 他的月薪是5000,这意味着每个月Jerry要工作大约167个小时,才能有5000的薪水。假如他上个月只填了100小时,那是不是就只能拿到3300元?
只要这样执行几次,就不会有员工少填了。
只要把以上两种情况给员工分析清楚了,员工就会知道,只有据实填报对自己是最有利的策略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只是到公司结算的时候才做时候判断,每周让HR看看工时填报,抓下异常情况就能提前预防很多问题。例如在这个员工周报中,看看填得最多的,例如有人一周填到了80小时,就把他叫过来问一下,是真的在猛加班,还是弄错了。再看看只填了20小时的,找过来问问是休假了,还是忘了填?中间那些填了40小时左右的,就不用管了。
其实工时填报,也没有必要精确到一分一秒,工时系统本质上属于大数据分析系统。大数据分析,就是利用海量的,不太准确的数据,也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。
例如Jerry在某一天参与了三个项目的工作,他只要把8小时拆分到三个项目中去,就不会让项目数据形成数量级上的差异,这样的精度,用来评估项目运营状态也足够了。
根据阿克塞尔罗德在博弈学经典《合作的进化》中提出的观点,要让好人策略胜出——也就是大家都据实填报——的必要条件有两个:
1. 让未来对当下有足够的影响力
2. 博弈的次数要足够多
第一点可以通过让员工跟公司一同成长来实现;第二点就是需要做到对员工的填报要有及时的反馈。
有了量化分析之后,公司跟员工的关系就能从管理向博弈过渡,这样公司就能获取真实可靠的工时数据,从而对项目和整个公司的运营状态做出准确判断,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也有了可靠的数据,不管员工是在场还是远程,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了。